-
2025-04-09單糖檢測
-
2025-04-09蜂蠟檢測,蜂蠟檢測機構
-
2025-04-09商業無菌檢測
-
2025-04-09黃曲霉毒素M1檢測
-
2025-04-09薯條檢測
志賀氏菌檢測:關鍵檢測項目與技術解析
摘要 志賀氏菌(Shigella)是引發細菌性痢疾(志賀菌?。┑闹饕≡w,其傳播途徑以糞-口為主,可通過污染的水源、食物或直接接觸傳播。由于志賀氏菌感染具有高傳染性和潛在重癥風險,快速、準確的檢測對臨床診療、食品安全及公共衛生防控至關重要。本文系統梳理志賀氏菌的核心檢測項目、技術方法及其應用場景,為相關領域提供參考。
一、志賀氏菌檢測的重要性
志賀氏菌分為4個血清群(A-D群),包括痢疾志賀菌、福氏志賀菌、鮑氏志賀菌和宋內志賀菌,其中痢疾志賀菌致病性強。感染后表現為發熱、腹痛、膿血便等癥狀,嚴重者可導致脫水、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。由于抗生素濫用導致的耐藥菌株增加,早期診斷和檢測成為防控關鍵。
二、核心檢測項目
志賀氏菌檢測需覆蓋臨床診斷、食品衛生、環境監測等多場景,主要檢測項目包括:
1. 病原學檢測
- 樣本類型:糞便(臨床)、食品(如生鮮果蔬、乳制品)、水體、環境拭子等。
- 檢測目標:活菌分離、菌株分型、毒力基因鑒定及耐藥性分析。
2. 常規檢測項目
-
細菌培養與生化鑒定
- 步驟:選擇性培養基(如SS瓊脂、XLD瓊脂)初篩→三糖鐵試驗(TSI)→血清凝集試驗分型→生化反應(氧化酶、動力試驗等)。
- 優勢:金標準,可分離活菌用于進一步研究。
- 局限:耗時長(3-5天),靈敏度受樣本中菌量影響。
-
免疫學檢測
- 方法:酶聯免疫吸附試驗(ELISA)、膠體金試紙條、免疫熒光法。
- 目標:檢測志賀氏菌特異性抗原(如O抗原)或毒素。
- 特點:快速(1-2小時),適合現場篩查,但可能存在交叉反應。
-
分子生物學檢測
- 技術:PCR、實時熒光定量PCR(qPCR)、基因測序、環介導等溫擴增(LAMP)。
- 靶標基因:ipaH(毒力基因)、rfc(O抗原合成基因)、耐藥基因(如blaCTX-M)。
- 優勢:高靈敏度、特異性,可同時檢測多毒力因子及耐藥性,適用于復雜樣本。
3. 分型與溯源檢測
- 血清分型:通過多價抗血清確定菌株血清群(如A群痢疾志賀菌)。
- 分子分型:脈沖場凝膠電泳(PFGE)、多位點序列分型(MLST)、全基因組測序(WGS),用于暴發溯源和流行病學研究。
4. 藥敏試驗
- 方法:紙片擴散法(K-B法)、微量肉湯稀釋法。
- 意義:指導臨床用藥,監測耐藥趨勢(如對環丙沙星、阿奇霉素的耐藥率)。
三、檢測標準與流程
- 臨床檢測
- 依據《WS/T 498-2017 細菌性痢疾診斷標準》,優先采用培養+PCR確認。
- 食品檢測
- 參照GB 4789.5-2016,需經增菌、選擇性培養、生化及血清學驗證。
- 環境監測
- 水體樣本需濃縮處理后接種培養基,結合分子檢測提高靈敏度。
四、新興技術與發展趨勢
- 快速檢測設備:便攜式qPCR儀、微流控芯片可在2小時內完成檢測。
- 宏基因組測序:直接分析樣本中微生物群落,無需培養,適用于未知病原篩查。
- 生物傳感器:基于納米材料或CRISPR技術的傳感器,實現超靈敏檢測。
五、挑戰與展望
- 難點:低菌量樣本易漏檢,需優化前處理技術(如免疫磁珠富集)。
- 方向:開發多聯檢試劑盒(同步檢測志賀氏菌、沙門氏菌等),推動自動化檢測平臺普及。
結論 志賀氏菌檢測需結合傳統方法與分子技術,針對不同場景選擇優策略。未來,隨著醫學和智能技術的發展,檢測將更快速、集成化,為疾病防控和食品安全提供更強保障。
參考文獻 [1] WHO. Guidelines for the control of shigellosis. [2] 中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. GB 4789.5-2016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志賀氏菌檢驗. [3] 美國CDC. Shigella Surveillance Protocol.
復制
導出
重新生成
更多
推薦檢測